民生電子報
3 days ago

#民生電子報
記者楊秉鈞/綜合報導 《拒絕聯考的小子》數位修復版20日在新加坡嘉華電影院舉行國際首映,我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指出,這部描繪考試壓力與青春迷惘的經典,不僅是台灣世代的共同記憶,也喚起新加坡觀眾對嚴苛升學制度的共鳴;此次放映更凝聚台星電影文化交流意義。 童振源博士臉書全文如下:2025年8月20日,一場別具歷史意義的電影盛會在新加坡最大的電影院舉行。《拒絕聯考的小子》數位修復版於嘉華(Golden Village)電影院進行國際首映。對許多觀眾而言,這不僅是一場重溫經典的觀影體驗,更是一段跨越時空、喚醒青春記憶的心靈之旅。 一封情真意切的邀請 這場首映會的促成,要特別感謝新加坡電影協會主席陳繼賢。他是本片最忠實、最熱情的影迷,也是推動台星電影文化交流的重要推手。 原本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褚明仁因行程無法出席,但在收到陳主席情真意切的邀請信後,毅然決定調整行程,親自飛來新加坡參加。與會的還有導演徐進良伉儷,讓首映會不僅是一場放映,更是台星電影文化與技術的交流。
《拒絕聯考的小子》數位修復版在新加坡進行國際首映,跨越世代與國界的青春記憶
一代人的共同印記 這是我第一次完整觀賞《拒絕聯考的小子》,卻覺得格外熟悉。片中描繪的,是我們那個年代無法抹去的生命經驗。聯考曾是年輕人揮之不去的陰影:無奈與掙扎、家庭與社會的龐大壓力、對未來的迷惘,壓抑了青春的熱情與夢想。 許多新加坡朋友告訴我,他們面對嚴苛的A水準(A-Level)會考時,也曾經歷相似的焦慮。制度雖不同,青春的無力感卻如此一致。正如褚明仁董事長所言:「電影是一個時代的靈魂,映照著一個時代的情懷與變遷。」因此,這部作品不只是台灣的故事,也觸動了跨國界的情感共鳴。 陳繼賢的「四十三次」 首映會最感人的篇章,莫過於陳繼賢與這部電影的緣分。1979年,電影在新加坡上映時,他只有十四歲。短短三週放映期間,他一共進戲院觀賞了四十三次。這份執著,成為他人生的重要精神印記。 四十六年後,他依舊懷抱這份熱情。前天參加試片,今天再次入座,這已是他第45次觀賞。去年十一月,在駐新加坡代表處的牽線下,他終於在台灣與徐進良導演相見。多年夢想成真,他們相擁而泣,那是影迷與創作者最動人的一刻。 跨越時空的修復 電影數位修復,讓歷史記憶再次鮮活。去年,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承諾加速修復本片,不到一年便完成,並於今日在新加坡首映。這部電影不僅是該中心修復的第99部作品,更是首部在海外進行商業映演的修復電影。 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文化的延續。修復讓經典重現光芒,使年輕世代能在大銀幕上認識父母輩的青春,而老一輩觀眾則彷彿搭上時光機,回到那段熱血的歲月。從即日起,這部電影將持續在新加坡戲院放映至明年底,讓更多人走進戲院,與自己的青春重逢。 電影作為火炬 電影不只是娛樂,它是照亮人生的火炬,點亮每個時代的思考與熱情。徐進良導演無疑就是這把火炬的傳承者,透過影像記錄歷史、書寫故事,把一代人的夢想與掙扎留給下一代。 在新加坡的這場國際首映,不只是台灣電影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一場跨世代、跨國界的心靈交流。當觀眾的笑聲與淚水在黑暗的戲院裡交織時,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電影的重生,而是青春與夢想的共同記憶。 https://www.facebook.com/tungchenyuan/posts/pfbid0KsTyTZ3hjxakcJNBAU9xCFF3Nv8vFu8nrH161VfxYZTH9nxRdJDmmQavYESaTrX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