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endor科技聯盟
7 days ago

#ivendor科技聯盟

什麼是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項核心理論,意指人們在面對相同數額的「獲得」與「損失」時,對損失的感受通常更為強烈。換句話說,失去100元的痛苦,遠大於獲得100元的快樂。這種現象在消費、投資與日常決策中普遍存在。

理論基礎:前景理論的四大要素

損失厭惡理論由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於1979年「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中首次提出。前景理論指出,人的決策會受到下列因素影響:

 
  • 參照點依賴:人們往往根據一個心理參照點(如現有狀態或期望)來評估利得與損失。
  • 損失厭惡:損失的心理痛苦約為同等獲得的兩倍。
  • 風險偏好轉換:人們對於獲得時傾向保守,對於損失時則傾向冒險。
  • 概率加權:對小概率事件高估,對高概率事件低估。


這些心理現象皆有實驗數據支持,並已獲得行為科學界的廣泛認可。康納曼因此於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實證研究與經典實驗

康納曼與特沃斯基的研究證明,人們在選擇確定獲得與冒險獲得時,多數傾向選擇前者(風險趨避);而在面對確定損失與冒險損失時,則傾向選擇後者(風險追求)。
多項實驗均顯示損失厭惡系數約為1.5至2.5,代表損失帶來的心理痛苦約為同等獲得的兩倍。這一心理機制解釋了許多看似「非理性」的經濟與消費行為。


商業與行銷應用

行銷人員善用損失厭惡心理,設計多種促銷與訊息傳達手法,以促使消費者加快決策、提升轉換率。常見應用包括:

  • 限時優惠與倒數計時:強調「錯過即失去」,讓消費者產生緊迫感。

  • 限量供應與剩餘提醒:告知商品數量有限,增加「不買會後悔」的感受。

  • 會員權益與優惠到期通知:提醒用戶優惠即將失效,促使行動。

  • 購物車商品即將售罄:降低棄單率,推動消費者及時下單。

  • 內容下架預告:影音或訂閱平台提醒「你收藏的影片即將下架」,促使會員回流。


這些策略已廣泛應用於零售、電商、金融、保險、訂閱服務等領域。

 

注意事項與道德考量

雖然損失厭惡行銷具備強大推動力,企業在應用時仍須誠信與透明,避免過度誇大或虛構「限量」、「倒數」等訊息。若消費者感受到誤導,反而可能損及品牌信任與長期關係。

同時,建議將損失厭惡策略結合正向價值溝通,例如讓消費者同時看到行動帶來的獲得感,避免單一以「損失」為主軸帶來壓力。


結語

損失厭惡是行為經濟學最具代表性的理論之一,對商業與行銷實務帶來重大啟發。只要理性且負責任地應用損失厭惡行銷策略,企業就能更有效引導消費行為、提升成效,同時維護品牌形象與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