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蘇凱中/宜蘭報導 林業保育署宜蘭分署12日舉辦「雙連埤及鄰近濕地賞蜓與增能活動」,透過現地實地走訪觀察,深入瞭解雙連埤及周邊水域的蜻蜓多樣性與棲地生態價值,提升參訓人員知能,持續推動雙連埤地區的保育、復育工作。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調查雙連埤蜻蜓及豆娘生態,初步報告顯示,雙連埤主湖域及周邊濕地已記錄超過50種蜻蜓或豆娘(蜻蜓目昆蟲),其中不乏稀有物種,包括國家瀕危物種(NEN)如藍彩琵蟌、賽琳蜻蜓、漆黑蜻蜓,以及易受害物種(NNT)如三角蜻蜓等,且數量穩定。 林保署宜蘭分署表示,政府單位、民間團體及友善耕作農民等持續在雙連埤周邊營造濕地環境,包括埤塘、復育池以及友善水田等,為這些物種提供重要棲息環境,成為生物的庇護所,而這些對雙連埤濕地生態復育的行動也是在地居民與公部門合作的成果;蜻蜓是農田濕地的生態指標,這是第一次針對雙連埤地區進行完整的蜻蜓與棲地特性盤點,希望建立可應用於當地濕地棲地評估,作為推動雙連埤周邊濕地復育工作之參考。 臺灣蜻蜓學會表示,目前研究結果顯示雙連埤地區的蜻蜓組成有其特殊之處,許多在別處難得一見的蜻蜓,例如稀有的藍彩琵蟌、賽琳蜻蜓、漆黑蜻蜓等,在本地區卻還算容易發現,表明雙連埤對物種保育的重要性。蜻蜓學會進一步說明,其實雙連埤主湖域尚無法恢復昔日風采,反而周邊現存與經營中的小型濕地卻保存較多蜻蜓資源,成為關鍵的生態庇護所,能為未來雙連埤生態復育工作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