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
3 days ago

#理財周刊

「日本預言家預測7月5日將到來災難性大地震」,這則消息近期在社群媒體瘋傳,引發不少民眾焦慮與恐慌,但無論這樣的預言是否成真,它反映出社會大眾對於地震風險的潛在恐懼。然而,地震無法預測,地震所造成的災害能否降低,取決於我們的建築是否安全以及是否具有足夠的韌性。真正能守護居住安全的關鍵,不是預言,而是「預防」!發哥(戴雲發)表示,雲霄飛車晃得更兇都不怕,為什麼地震會讓人恐慌?因為你不知道建築撐不撐得住!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頻繁地震加上極端氣候帶來的複合式災害威脅,使得「建築安全」不再只是專業界關心的議題,而是全民必須認識與面對的挑戰。真正的「好宅」,不僅要住得舒適,更要抗震、耐用、有韌性,才能在災難來臨時,成為守護生命與財產的第一道防線。

台灣建築的現況與隱憂

目前台灣建築仍面臨幾項難以忽視的安全隱憂。

一、設計不易與施工同調,設計圖面上的理想,常在現場施工時因技術、管理或成本壓力產生落差,導致結構品質不如預期。

二、老舊建物比例過高,許多民眾仍居住於無法符合現行耐震、防火標準的建築中,面對強震來襲時的潛在風險極高。

進一步觀察法規與市場環境,更能發現一個根本性的困境:「因為長期缺工的關係,大多以工人好做為常態。」現行建築法規雖持續修正,但市場上往往只較容易做到設計法規的「紙上安全」,而在提升建築施工品質部分,因為缺工不易做到且營造成本也會因此大幅增加,這也是業界常面臨到的困境。若能大家一起來推動建築安全品質透明化呈現的建築觀念,民眾才能更容易分辨自己是否買到一棟真正安全的房子。

打破困境 從三大面向提升建築安全

一、施工資訊透明化:建築的結構資訊應該像食品標示一樣透明公開。推動施工品質透明化呈現之建築安全履歷制度,透過公開呈現讓購屋者能夠清楚了解建築物的結構「骨架」品質是否安全可靠,而不是只能憑銷售話術判斷。

二、全民建築素養教育:提升民眾對建築本質的認識,不僅關注美觀與機能,更能辨識出建築安全的細節。例如理解柱、梁、樓版的基本作用,以及為何「一樓挑高」若結構未強化,就可能成為「軟腳建築」在地震時最容易倒塌的致命弱點。

三、政策引導與獎勵制度:從政策面引導市場朝高品質發展,而不僅僅只是事後檢驗與修正。

安全建築 是社會韌性的基礎

從建築耐震權的角度來看,建築本身就是社會面對地震時的第一道防線,當強震來襲時,若建築能夠保持韌性、穩固,不立即倒塌、不嚴重損壞,這樣不僅是直接保護了住戶,最直接的效益是避免人員的傷亡,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它能大幅降低整體社會的大規模連鎖災害風險。

當地震來襲時,房屋所承受之地震力傳遞途徑是先由柱子傳到大梁,再由大梁傳至小梁,最後由小梁傳至樓版。因此,柱子可說是房屋中最重要的抗震結構體,在「遇到強震時,即使損毀,也不應立即崩塌」,這是房屋結構設計的最高指導原則。也就是說,就算遇到強震,也要盡可能做到柱子絕對不能崩塌,或至少也要延緩崩塌的時間,讓住在房屋裡面的人有足夠的時間逃生。但當建築物的柱子施工品質不良,於大地震中就可能會造成柱子斷折,使得房屋瞬間倒塌,導致住戶來不及逃出,最終造成慘重的傷亡,故不可不慎。

多起地震災害的統計顯示,建築物倒塌事件中,高達九成以上集中在一、二樓柱子爆裂所造成的「軟弱層倒塌」,通常指的是大樓的低樓層處,如一樓或一樓到一樓夾層是地震時大樓常容易發生倒塌的位置。尤其是一樓為挑高大廳,或被改建為超商、大型賣場、餐廳等建物,或現在中南部地區常見樓高五至七樓且設計停車空間設置在一樓的「新加坡式建築」等更要特別留意,避免發生「軟腳效應」。與其說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倒不如說,不安全的建築才是造成人員傷亡最主要的原因,既然無法避免地震的發生,更應重視房子的結構韌性與安全品質。

為了有效提升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可針對大樓的軟弱層柱體,採用「創新建築4.0耐震系統工法」進行結構加強,即在柱內增設柱鋼筋及最穩定的圓形箍筋,以強化柱核心的圍束及韌性,此工法可使建築物韌性有效提升,如同在原本的骨架中再加入更強韌的支撐,降低建築物因大地震來襲時瞬間倒塌之風險。

用行動取代恐懼 讓韌性建築成為安全的依靠

回過來看日本7月5日地震預言,我們該問的不是「會不會發生大地震?」而是「我們的房子撐得住嗎?」發哥提醒大家:「與其恐慌地震,不如從提升建築結構安全開始。」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唯有從災前預防著手,打造真正具備韌性的安全建築,我們才能從根本上降低災害的破壞力,讓每一棟建築真正成為台灣社會穩固而值得安心放心居住的支柱。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297期] 👈點紅字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