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正寬/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2019年7月7日是七七對日抗戰82周年紀念日,或許是因為我們政府的冷處理,因此大家已經幾乎逐漸淡忘。直到在維也納霍夫堡皇宮買了門票,看到票根才猛然想起來,這麼重要的日子,我竟然還跑到維也納來逍遙,一時好似對這個苦難國家很虧欠似地,不禁汗顏起來。
記得當天一早就趕往哈布斯王朝時代的司令台—霍夫堡皇宮(Hofburg Imperil Palace)朝拜。根據該宮門票隨附的介紹摺頁資料顯示,這個皇宮是奧地利奧匈帝國時代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宮,曾看到網路有人說:「如果說熊布朗皇宮宛如夏天的太陽般閃耀,那霍夫堡皇宮就像冬天的一片雪花。」

該宮在13世紀中只是防衛用途的塔樓,隨著哈布斯堡王朝跟維也納不斷的拓展,早已成了王室起居生活的地方。目前在霍夫堡皇宮內有西西博物館、皇家寢宮及銀器博物館等建築群,共有18棟建築物,19個供王室貴族散步及宮女們嬉遊的中庭與花園,包含2,500個以上房間,可謂名符其實的深宮內苑。
由於每位統治者都或多或少會在皇宮進行擴建,因此可以看到前後7個世紀的建築風格演變。共分為舊房宮、新房宮、阿爾貝蒂納宮、瑞士宮、宰相宮及英雄廣場和聖米歇爾(Michaelerplatz)廣場等。其中西西公主(Sisi)的正式名稱是奧地利的伊莉莎白皇后(Empress Elisabeth of Austria),在熊布朗宮也有介紹西西公主生活狀況,但是很零碎,如想一窺這位絕代佳人的一生,最好到這個霍夫堡的西西博物館,從這邊可以了解她從巴伐利亞無憂無慮、自由奔放的童年開始,到描述嫁給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 of Austria)的過程,以及她對繁複宮廷禮儀適應不良與厭惡,到最後被人在日內瓦刺殺的始末。

不管是西西公主在節慶場合穿的禮服跟首飾、或是她使用的醫療器材及梳妝用品,都在在顯示她與眾不同的高貴地位,較為諷刺的是其實西西公主生前並不是很受人民歡迎,死後卻成了國母等級的人物,應該都是受到「側翼」的報章雜誌美妝的功勞吧!目前奧地利政府除保留皇帝寢宮外,大部份改做圖書館及五間博物館,成為巴洛克式古典建築博物館群。



參觀出來,皇宮外適有土耳其人在聖米歇爾廣場遊行,好像是呼籲歐洲人要抗議對中國某個作為發聲,至於什麼作為,因為吶喊的口號一來是奧地利語,再來還要趕去聖史蒂芬教堂,所以也就懶得好管閒事。但可不是我不見義勇為的喔,其實是「大國崛起」,你憑什麼能耐去「螳臂擋車」呢⋯⋯?


從霍夫堡皇宮出來,經過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穿過一條由護城河變身的美麗街道—格拉本(Graben)大街,就來到一座歷史將近千年,現在的樣貌是魯道夫四世(Rudolf IV, Duke of Austria)擴建的世界第二高(137公尺)的哥德式尖塔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更是維也納地標的聖史蒂芬教堂(St.Stephen’s Cathedral)。該教堂的大門及南、北雙塔建於13世紀,屬於羅馬式建築;教堂內的中堂及唱詩班、兩旁走道及哥德式尖塔都是14-15世紀增建,最特別的是教堂屋頂的琉璃瓦,拼成哈布斯王朝頭頂的金冠,以及以一台擁有17,000根管的管風琴而聞名,教堂內部極盡精美,包括主祭壇及傳教壇,描述著聖母和基督的一生,值得細細觀賞。


因為這座教堂1683年曾遭受土耳其兵臨城下,以及1809年拿破崙破城而入,略受損害之外,最大的災害是1945年二戰結束前幾天,遭到砲火襲擊,屋頂損失慘重,後由奧地利9個聯邦州集資修護,所以變成奧地利全民精神象徵。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該教堂規模尺寸為:總長度:107.2 公尺、總寬度:34.2公尺、側殿高度:22.4公尺、主殿高度:28.0公尺、三唱詩台高度:22.4公尺、南塔樓:136.4公尺、北塔樓:68.3公尺、異教塔樓群:66.3公尺和 65.3公尺、頂長:110公尺、從牆冠起的頂高:38.0公尺,宏偉的建築,難怪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維也納歷史中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該教堂一直是整個歷史中心的重要組成和地標。除了是維也納必去景點跟地標,也是維也納總教區的主教教堂,宗教地位很高。雖然教堂在維也納宗教跟政治都舉足輕重,不過擴建時因為預算不足,導致北塔(North Tower/Eagle Tower)沒有完工,算是外觀一大特色吧!

更多《獨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