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爆料網
3 days ago

#記者爆料網
解約潮真相揭秘!官方數據打臉市場恐慌,驚現「技術性解約」新型態交易陷阱!

解約潮真相揭秘!官方數據打臉市場恐慌,驚現「技術性解約」新型態交易陷阱!

當市場頻傳「解約潮」、「房仲倒閉潮」與「房價崩跌」的恐慌訊息時,真實數據卻描繪出截然不同的景象。然而,在這片「穩定」的背後,卻隱藏著更細緻、更需消費者警惕的新型態交易陷阱與結構性問題。

 

官方數據 vs. 市場感知:解約潮真的存在嗎?

 

根據內政部最新報告,自110年7月實施預售屋實價登錄至114年6月期間,預售屋解約案件共4,418件,僅占全部交易40萬件的1.1%。地政司司長林家正指出,這些解約案件中,高達38%(1,585人)為購買兩戶以上的投資客,另有28%(1,160人)雖僅購一戶但名下已有房屋。這顯示解約壓力主要集中在多屋族與投資客,而非一般首購自住客。

 

房仲業的狀況也類似。114年上半年全國房仲新開371家、歇業305家,淨增66家,總數達9,293家,顯示產業並未出現恐慌性倒閉,而是隨著市場交易量縮進行調整。

 

「技術性解約」興起:消費者的新陷阱?

 

一種被專家稱為 「技術性解約」或「技術性換約」現象現。這可能涉及:

規避限制:投資客在預售期間購買多戶,原本計劃在交屋前獲利了結。但在當前交易量縮、央行限貸令(如針對自然人第二戶房貸成數限5成,公司法人、高價住宅及第三戶以上貸款成數限3成)導致轉手困難或資金壓力增大時,可能試圖通過各種方式解約。

規避稅費:通過解約或其他方式避免財產曝光或減少稅負。

 

政策轉向:保護自住,但效果待察

 

政策面已出現積極轉變。行政院長卓榮泰要求銀行對「首購族」、「自住型買方」及「已取得貸款承諾」三類案件不得任意拒貸。金管會與財政部也要求公股行庫滾動檢討房貸額度,加速釋出可用資金。

 

此外,若民眾遇到房貸相關爭議,可撥打銀行公會申訴專線(02)8596-2345,或至公會網站「銀行購置住宅貸款資訊揭露專區」查詢各銀行總行之專責申訴窗口;亦可致電金管會代表號(02)8968-9665進一步了解相關處理機制。

 

經濟基本面與市場熱絡背後的消費者挑戰

 

經濟基本面提供一定支撐。主計總處預計今年經濟成長率不僅可以保三,還會在原預測3.10%的基礎上繼續上修。2026年台灣人均GDP也有望首度突破4萬美元。

 

土地市場價格仍高,這預示未來房價成本依然不低。內政部最新都市地價指數顯示,全國地價已連續14期上漲。這些因素在支撐市場的同時,也意味著購房者仍面臨高房價的挑戰。

 

消費者的自保之道與理性視角

 

面對複雜的市場環境,消費者應:

 

1.  確認自身需求:清晰界定是自住還是投資。自住需求應更關注房屋本身的品質、地段、生活機能和長期負擔能力,而非短期市場波動。

2.  審慎閱讀合約:無論是預售屋還是成屋買賣,務必仔細審閱合約條款,特別是關於付款條件、交屋時間、違約責任及解約條件等部分。如有不確定之處,可尋求專業人士(如地政士、律師)協助。

3.  驗證資訊真偽:對市場傳聞保持警惕,參考官方統計數據(如內政部實價登錄、國發會指標)進行綜合判斷。

4.  瞭解政策與求助管道:清楚自身適用的貸款政策(如新青安貸款),並知曉在遇到消費爭議時,可向各地方政府消保官或地政機關申訴。

5.  警惕「技術性操作」:對任何建議或誘導進行偏離正常交易流程的操作(如異常方式的換約、解約、部分現金交易等)保持高度警惕,這些可能隱藏風險。

 

專家觀點

房市確實在進行調整,但所謂的「解約潮」並未普遍發生於一般自住購屋者中。

市場中出現的「技術性解約」等新型態現象,以及持續的高房價問題,都對消費者權益構成潛在威脅。建議民眾理性評估需求與財務能力。自住者可在市場調整期更從容地看房比較,但務必謹慎簽約,瞭解自身權益與救濟途徑。提升自身的購屋知識和風險意識,才是消費者最實在的保障。


閱讀原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