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週一(7日)正式宣布,將自8月1日起,對至少14個國家課徵全面性高額進口關稅,引發全球貿易緊張情勢升溫。《CNBC》報導,這些關稅措施原訂於本週四(10日)上路,但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將生效日延後至8月1日,稱此舉是基於高層官員提供的額外資訊與建議。
川普在社群平台「Truth Social」上連續發布多封致各國領導人的「制式公函」,包括:日本、南韓、馬來西亞、哈薩克、南非、寮國、緬甸、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突尼西亞、印尼、孟加拉、塞爾維亞、柬埔寨及泰國等國,明定將對其出口至美國的商品課徵25%至40%不等的關稅。

根據川普簽署的函文,這些「對等關稅」措施將根據各國對美國的關稅政策與非關稅貿易障礙做調整,「我們或許會視雙邊關係,調整這些稅率」。文件進一步強調:「任何試圖透過第三國轉運來規避美國關稅的商品,將直接適用更高關稅」。
川普一貫主張「關稅」能夠糾正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儘管經濟學者普遍質疑其觀點,認為逆差並非壞事。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處資料,美國2024年與日本貿易逆差高達685億美元,與南韓也有660億美元逆差,但如緬甸僅為5.79億美元,突顯政策實施未必與實際逆差成正比。
函文也警告,若各國對美商品實施報復性關稅,美方將對原先稅率「加碼」。例如:「若他國提高關稅幅度10%,美國將在既有25%基礎上,再加徵10%」。
美國金融市場受此消息衝擊全面收黑。道瓊工業指數重挫422.17點,收44,406.36點;標普500指數跌0.79%,收6,229.98點;那斯達克指數下滑0.92%,收20,412.52點。分析師認為,這波關稅政策可能壓抑企業進口信心,進一步擴大市場波動。
事實上,川普早在今年4月2日解放日當天首次宣布上述「關稅增幅」,當時各國關稅平均介於24%至36%。在全球譁然之際,川普又於4月9日以「緩和市場壓力」為由,暫時將稅率統一調降為10%,並給予90天緩衝期,期限在本週進入倒數。
白宮發言人李維特(Karoline Leavitt)表示,未來幾天還將發出更多關稅公函。據傳,美方目前僅與英國、越南達成初步框架協議,與中國則在推進初步協議中。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這套關稅架構曾於5月底被聯邦地方法院裁定違憲,指出其援引的「緊急授權法」不符法律規定;不過,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允許關稅政策在審理期間繼續實施,爭議仍未落幕。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率談判團隊傳上週再度赴美,就農業、工業項目和持續溝通,以爭取最佳結果;不過這波公布名單當中未包含台灣,國人屏息以待。
美國財長貝森特日前受訪指出,若台灣與歐盟等貿易夥伴未與華府達成貿易協議,關稅稅率就會回到川普4月初宣布的水平,並於8月1日開徵;值得注意的是,川普當時宣布台灣輸美商品關稅高達32%。貝森特7日宣布,美國將在未來48小時發表幾項貿易聲明,目前為止,川普政府僅與英國、越南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