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披露,美國總統川普政府近期考慮對晶片產業祭出更嚴格的新規,要求晶片企業必須在美國境內生產數量與其海外進口數量達到「1:1比率」;若無法達標,將面臨高額關稅,最高甚至可能達100%。此舉恐對台積電、三星等仰賴海外產能的公司造成重大衝擊。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政府的新構想是:
- 晶片企業需確保「在美生產量」等同「自海外進口量」。
- 若長期無法達到,將被課徵關稅。
- 設有「緩衝期」,在美國工廠尚未量產前,企業仍能從海外調度晶片,但最終須符合比率要求。
報導分析指出,川普政府將目標設定在建立「100%美國製造」的半導體供應鏈,涵蓋晶圓製造到先進封裝,並減少對海外、尤其是台灣的依賴。
目前台積電主要先進製程集中在台灣,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雖在建設中,但產能遠低於本土。一旦川普新政策落實,台積電恐被迫同步提升美國產能,否則將面臨高額關稅。這不僅增加營運壓力,也可能引發台灣社會對「技術外移」的疑慮。
台積電已宣布未來將在美國投資上千億美元,生產先進製程節點,但要達到與台灣等量的產能仍遙不可及。另一個難題是:台積電仰賴部分高階封裝產線與零組件供應鏈,目前集中在台灣或其他亞洲國家,若美國要求最終產品必須完全「Made in USA」,將迫使供應鏈全面重組。
川普政府的強硬政策,反映美方企圖將晶片製造核心轉移至美國本土,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但若此新規落地,對台積電與三星等亞洲半導體廠商而言,將成為最嚴峻挑戰,因為川普政府加速業者在美增產同時,也將推高生產成本,進而傳導至終端產品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