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以為,有相同血緣、一起長大的手足,應該特別親近。但為什麼「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這句俗語,卻讓那麼多人心有戚戚焉?在奇蹟行者的心靈課堂裡,創辦人李淑媛常見到許多關於手足關係的傷與痛,那些早年未解的委屈、嫉妒、誤解,最終化成了彼此的疏遠。
知見心理學指出,孩子的情緒體一開始是敞開的,會如實感受到周圍的能量。父母的情緒起伏、言語暴力,甚至失望的眼神,都可能直接撞擊孩子的情緒體,久而久之造成關閉與麻木。再加上孩子為了討好父母、爭取愛,而去迎合安排(例如才藝班),內在的疲憊與扭曲會在成長過程中持續累積,最終演變為無法與外界真實連結的冷漠。而這份冷漠,往往也會滲透到手足關係中,讓原本應該親近的連結變得生疏、複雜,埋下日後愛恨糾葛的種子。
李淑媛說,而手足之間的愛恨糾葛,常常與父母的愛分配密切相關。有些長子長女被告知:「我們生弟妹是為了讓你不孤單。」其心裡卻可能想:「我一點也不需要,反而多了競爭者。」若父母對孩子間的愛有明顯偏頗,甚至只是孩子主觀感受的不公平,都會種下比較與競爭的種子。當其中一人輕易獲得另一人渴望卻求而不得的關注或資源,傷痕就此形成。
不只手足,親子衝突也是家庭中的常見難題。當衝突發生時,父母若未能站在公平立場引導孩子彼此理解,而是急於仲裁或偏袒一方,只會讓戰火擴大。久而久之,情緒上的委屈無法表達,會變成壓抑或憤怒,有些人因而切斷與家庭的連結,進入封閉狀態;有些人則用攻擊來自我保護,讓父母陷入更深的無力感與挫敗。
而在家庭資源分配,尤其是財產議題上,手足之間的衝突更是常見。有趣的是,越是從小感覺得不到愛的人,長大後越可能在金錢或財產上想要多爭取一些,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彷彿這是被愛的象徵。
李淑媛指出,也因此,很多人選擇將情感寄託於朋友。「我跟家人不熟,但我有幾個像兄弟姊妹一樣的好朋友。」這種移轉機制在短期內能帶來支持與療癒,但若過度依賴外界滿足情感需求,反而會形成新的依附模式。知見心理學強調「平衡」,真正的健康,是能在孤單時也安頓自己,在關係裡不失去自己,內外都能和諧共處。
所以,不一定非得與手足親密無間,但至少能和平共處、不再糾結。若與家人性格差異過大,相處不來也不需勉強,但要避免在其他關係裡複製相同的劇本。有些人會透過講八卦來拉近與朋友的距離,這其實是一種低能量的連結模式,最終也會消耗關係中的信任感。
奇蹟行者陪伴學員走回原生家庭,從手足關係中看見自己的劇本,學會釋懷與轉化。當我們找回愛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用包容與同理去看待彼此,無論是手足、親子,還是朋友,那些過去的糾結,就會慢慢變成理解與和平。
「本報導內容僅供讀者參考,讀者應獨立判斷,不代表本報立場」
(首圖為透過李淑媛(中)的課程, 學員學會愛自己,同時擁抱家人。圖/奇蹟行者心靈學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