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8月1日關稅大限逼近,美國對印度達成貿易協議的壓力急遽升高,若未能在期限前達成共識,印度輸美產品恐面臨關稅上調至26%的衝擊。美國與日本已於近日宣布達成最新雙邊貿易協議,涵蓋美國汽車與農產品市場准入問題,這也為新德里帶來更大的壓迫感。
印度堅守農業底線 英美貿易談判策略分歧
如同日本,印度也一直抗拒為美國農產品提供更大的市場准入,以保護其龐大的農民票倉。印度在週四與英國敲定的最新貿易協議中,成功守下其敏感的農業部門免受關稅減讓影響。
印度商務和工業部長戈亞爾(Piyush Goyal)接受《CNBC》採訪時坦言:「我們始終非常重視農民的利益,以及微型、中小型企業的利益,並將確保我們關切的領域得到良好保護。」
金磚國家工商會(BRICS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副主席沙斯特里(Sameep Shastri)向記者表示,印度與英國的雙邊貿易協議「為所有西方國家定下了基調」,表明新德里已準備好按照自己的條件進行談判。
然而,隨著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時間進入倒數,分析師認為,華府也有其盡早敲定協議的理由。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研究與外交政策副總裁潘特(Harsh V. Pant)指出:「從戰略角度來看,美國幾乎沒有興趣疏遠印度。它將印度視為一個強大的夥伴,能夠塑造印太地區的格局。」
抗衡中國戰略布局 印度成全球製造業新選項
將製造業從中國遷回美國,一直是川普這次回鍋白宮後的政經主旋律。分析師認為,川普政府主要專注於應對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印度代表著全球製造業中一個潛在的中國替代方案。潘特強調,印度在這場大國爭霸的戰場中,扮演「非常、非常關鍵」的角色。
瑞穗銀行(Mizuho Bank)經濟與策略主管瓦拉坦(Vishnu Varathan)表示,隨著美國將自己定位成「對抗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獨霸」,將製造業轉移到印度成為一種自然的「妥協」,甚至可能順勢填補美國製造業的回流。
印度在金磚國家(BRICS)中的角色,也可能賦予新德里在美印協議中「一定程度的靈活性」。金磚國家是一個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等10個新興經濟體組成的集團,其目標是挑戰西方主導的全球經濟機構,並削弱美元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美國總統川普本月初曾威脅對「與金磚國家反美政策結盟的國家」額外徵收10%關稅,川普並在7月18日再次重申其威脅,表示如果金磚國家「真正以有意義的方式形成」,將「非常、非常嚴厲地打擊他們」,川普強勢補充說:「我們絕不能讓任何人玩弄我們。」
儘管身處美印與金磚國家之間的拉鋸戰,印度似乎成功避開川普的怒火;事實上,川普曾多次暗示,與印度達成貿易協議的框架已接近完成。即使持續與美國談判,印度也一直在推動更多貿易協議,昆西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全球南方計畫主任希多爾(Sarang Shidore)透過評論指出,這是印度「日益轉向多邊結盟策略」的一部分。
除了英國,印度還與馬爾地夫、歐盟等國家和地區推進貿易協議談判,同時「保持與華盛頓作為其最大全球夥伴的強大聯繫」,希多爾表示。這種多元化為印度提供了談判桌上的籌碼,也有助於應對全球經濟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