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六成屬於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 研究建議應及早診斷與治療
根據內政部最新數據,台灣人口已連續近 20 個月呈現負成長,加上出生率持續低迷,使得台灣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的門檻。在這樣的趨勢下,如何建構完善的熟齡照護體系,已成為當前最熱門且迫切的社會議題。然而,除了日常生活的照護與陪伴,熟齡族群的健康挑戰也日益嚴峻,其中,與視力相關的老化病變,亦逐漸受到關注,特別是亞洲人中較常見的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根據研究觀察,創新治療方法於部分患者中,視覺功能有提升趨勢,且給藥頻率可彈性調整,如逾半數患者能延長給藥間隔時間,提供更彈性的治療參考依據。
約8萬6千名熟齡族面臨黃斑部病變挑戰 PCV為濕性黃斑部病變亞型之一 在亞洲較為常見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好發於50歲以上熟齡族,且隨著年齡增加,罹患機率也大增;台灣每10位65歲以上老人,就有1人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而末期黃斑病變發生率則約為1.9%,換算約為8萬6千位老人恐因疾病影響,而使眼睛中央視野功能完全喪失。
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nAMD)亞型之一,在亞洲人身上特別常見。據統計,在亞洲族裔的「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nAMD)病例中,PCV 佔比高達 60%,遠高於西方國家。PCV 的特徵是脈絡膜血管末端形成類似葡萄串的異常血管病灶,猶如血疱,若未及早診斷並治療,可能加速病程發展,增加視力受損風險,早期診斷與處置,有助醫療團隊更妥善掌握病情,延緩惡化風險。
研究觀察:新療法發展提升治療策略靈活性 醫療團隊依個別病況規劃合適治療與給藥間隔
過往,治療方式除了傳統的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另外也也可透過抗血管新生抑制劑來治療。近期在 2025 年歐洲視網膜專家學會(EURETINA)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為患者帶來了曙光。根據研究觀察,創新治療方法於部分患者中,視覺功能有提升趨勢,且給藥頻率可彈性調整。在一年追蹤期間,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BCVA)從基線平均提升 8.9 個字母(第 40、44 及 48 週平均) 。研究中部分個案於追蹤期間顯示視力指標有提升情形,惟實際效果需依個人狀況而異。重要的是,61% 的患者達到息肉病灶完全消退,86% 的患者達到息肉病灶不活動,這些發現有機會降低視網膜出血和視力喪失的可能性,上述數據提供醫療決策參考,實際效果仍需依臨床判斷與個體差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