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學童近視率長期居高不下,衛生福利部近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從民國94年至102年間,7至11歲兒童近視比例仍持續攀升。隨著數位學習普及與螢幕使用時間延長,兒童近視問題成為公共衛生與教育共同關注的議題。醫師提醒,若未能有效控制近視度數,恐發展為高度近視,並增加眼科併發症風險。
高度近視被定義為近視度數達500度以上。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許志堅醫師指出,該族群未來罹患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部病變等風險顯著提高,部分併發症初期不易察覺,往往發現時已造成不可逆損害。因此,及早預防與治療近視顯得格外重要。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兒童近視控制方式包括:低濃度阿托品散瞳劑、周邊離焦設計眼鏡或隱形眼鏡,以及角膜塑型片(Orthokeratology,簡稱OK鏡)。其中,角膜塑型片是一種夜間配戴的硬式隱形眼鏡,透過改變角膜弧度,讓配戴者在白天脫鏡後能維持清晰視力。
許志堅醫師說明,對於年齡達九歲、近視度數超過100度的兒童,可在醫師評估後考慮使用角膜塑型片。若度數進展快速或有高度近視家族史,亦可搭配低濃度散瞳劑,形成所謂「雙軌控制法」,以期延緩近視加深。不過,他強調,所有治療選擇皆須根據個人狀況由醫師評估決定。
角膜塑型片的特點在於夜間配戴、白天裸視,不會影響日間運動或學習。許志堅醫師分享臨床經驗,曾有一名12歲孩童近視達600度,持續配戴角膜塑型片六年後,度數未再明顯增加。醫師提醒,這屬於個別案例,療效可能因人而異,仍須依照醫師建議與定期檢查確保安全。
在安全性方面,角膜塑型片的感染風險相對不高,但若清潔不當或配戴不規範,仍可能引發角膜感染。醫師指出,臨床上發現年齡較大的青少年感染風險反而高於年幼孩童,推測與配戴時間較長、衛生習慣鬆懈有關。正確的清潔方式、定期更換清潔液,以及按時回診追蹤,都是降低風險的重要措施。若出現紅眼、異物感或視力模糊,應立即停戴並就醫。
許志堅醫師提醒,近視不應被視為單純的屈光問題,而是需正視的疾病。兒童視力防控需醫師、家長與學校三方合作,才能建立完整的照護體系。醫師建議家長重視孩子視力檢查,並依照醫師處方執行矯正計畫。學校則可協助減少近距離用眼與提供戶外活動時間,共同營造良好的用眼環境。
近視防控的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及時介入、持續追蹤」。隨著研究與臨床經驗累積,角膜塑型片在兒童近視控制中扮演一定角色,但是否適合每位孩童,仍需經專業醫師判斷。專家提醒,唯有醫師、家長與孩子建立互信合作,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防控措施,降低高度近視與眼科併發症的長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