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宣布將旗下AI應用生成平台「Opal」擴大開放至全球15個新市場,包括加拿大、印度、日本、南韓、越南、印尼、巴西、新加坡、哥倫比亞、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宏都拉斯、阿根廷及巴基斯坦(台灣尚未開放),讓更多使用者能體驗以自然語言快速打造App的AI工具。
科技媒體《TechCrunch》報導指出,Opal自今年7月於美國上線後,主打「零程式碼(no-code)」概念,使用者只需輸入一段描述性文字,即可由Google多模型系統自動生成一款迷你網頁應用程式;完成後,使用者可透過視覺化編輯介面檢視App的輸入、輸出與生成流程,並可在各步驟中調整提示語、增減流程或進行客製化修改。最終成品可直接發布上網並分享連結,供他人以Google帳號登入試用。
Google Labs資深產品經理Megan Li在官方部落格指出:「我們原以為用戶會用Opal製作一些簡單、有趣的小工具,結果卻出現大量實用且創意十足的應用,這說明我們必須讓更多創作者能使用這個平台。」
此次更新除擴大市場外,Google也同步推出多項功能強化:
- 首先,除錯系統(debugging)全面升級但仍維持「零程式碼」體驗。使用者可在視覺化編輯介面中逐步執行每個流程,或在控制台(console)中修改特定步驟,系統會即時顯示錯誤位置,免去傳統開發中繁瑣的排錯過程。
- 其次,Opal核心效能顯著提升。官方指出,生成新App的時間從原本約5秒縮短至更即時的反應速度;同時新增「平行執行」(parallel run)功能,允許多個步驟同步處理,大幅提升複雜工作流程的效率。
Google表示,Opal的設計初衷是協助非工程背景的使用者以自然語言創建互動型原型工具。這類AI輔助平台正成為科技公司競爭焦點,與Canva、Figma及Replit等產品共同推動「無程式碼開發」風潮,降低創作門檻並加速概念驗證(prototype)流程。
業界對此分析,Opal的推出不僅是Google推動AI工具生態系的延伸,也展現其在生成式AI應用層的布局策略。隨著企業及創作者尋求更直覺的AI應用開發方式,Opal可能成為Google Workspace與Gemini系列AI產品之間的重要連結點,進一步擴大Google在AI生產力工具市場的版圖。
Megan Li進一步表示,Google將持續觀察各地創作者的使用情況,並根據回饋進行優化,「Opal的潛力在於讓任何人都能以創意與文字轉化為實際工具,這是AI助力創新的最佳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