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AI軍備競賽全速升級,根據《日經新聞》報導,中國擬投入高達21兆日圓(約新台幣4.5兆元)設立超級產業基金,全面強化在AI晶片、機器人與算力領域的實力。與此同時,Google、特斯拉等美國科技巨擘紛紛搶先布局,力拼在2026爭取「AI賽道」最大話語權;日本也不落人後,重新押注半導體與工業機器,因此,多位分析師將2026視為「AI後時代」關鍵轉折點。
報導分析,近年全球高科技產業從垂直整合模式,逐步轉向以成本、速度與專業化為核心的「水平分工」,也就是半導體、智慧手機、電動車供應鏈全面打散,形成跨國合作、分工細化的新樣貌。在這波結構轉型下,美中科技對峙更推升資本集中,帶動各國加快部署下一階段科技基礎建設。
中國政府近期啟動的巨額基金,鎖定半導體、AI演算法、機器人製造三大領域,企圖打造從運算到終端設備的AI一條龍。市場解讀,北京此舉明確指向「AI後時代」的主導權爭奪戰,也意味算力競賽即將延伸至實體載具,也就是以「人形機器人」為核心的機械化生產革命。
國際投資機構觀察,包括Google在內的美國科技巨頭持續強化多模態AI模型,特斯拉更積極推進旗下人形機器人產品Optimus,種種跡象都顯示「AIX機器人」已成為全球科技龍頭下一個主戰場。
在這場全球競賽中,日本長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再度受到關注,日本企業在軟體開發、AI推論模型等核心技術上,與美中巨頭差距擴大,加上中國景氣放緩、對日需求減弱,使日本製造難以複製過去的高成長循環。
雖然汽車出口與觀光收入支撐日本經濟維持溫和回升,但名目薪資追不上物價漲幅,實質生活壓力持續累積。日本企業的投資意願、調薪幅度與青年購買力不足,也使內需無法成為景氣主要動能;儘管整體環境不利,日本仍握有下列關鍵優勢,有望成為未來發展的基石:
先進製造的底盤仍強大
包含數控(NC)控制、精密馬達、工業機械手臂等,日本供應商長年維持世界級市占,技術穩定性與耐用性屬全球標準。
汽車製造的安全技術與量產能力
車用品質管理與工藝可延伸至人形機器人的安全構造、行動模組、耐久測試,被視為日本跨入AI機器人製造的重要基礎。
半導體再起布局
以「Rapidus」為首的先進製程計畫目標在2027年量產2奈米晶片;若順利量產,將為日本科技自主化帶來象徵性突破。
今年10月,軟銀集團宣布收購瑞士重電大廠ABB的機器人事業,引發市場高度關注,軟銀意圖藉由結合美國AI企業技術,加速打造「AI驅動型機器人」。外界普遍認為,該交易若順利整合,可能成為日本重返國際科技舞台的重要跳板。
分析師指出,機器人硬體與AI模型必須深度融合,才能實現真正的自律決策、環境理解與生產自動化。在此領域,日本若能將工業級可靠度與AI演算法結合,仍有機會建立差異化優勢。
